疫情後求生,台灣中小企業為何需要數位轉型?

2020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全球步調,衝擊全球經濟與產業供應鏈,不只重創觀光產業,甚至讓全球供應鏈出現少見的「斷鏈」現象。疫情之中,美中衝突再度升溫,歐美各國不僅要忙著控制疫情,也要思考疫情過後的經濟復甦與佈局;而佔台灣企業比例高達98%的中小企業,更被專家預測將成這波疫情中的重災戶,在疫情逐漸遠離之際,又該如何調整腳步以適應詭譎多變的未來?

疫情中「求生」,中小企業如何做?

根據台灣中小企業總會3月初調查,26%中小企業預估今年上半年營收將衰退3成,18.7%企業恐減4成,13.8%業者營收恐大減逾5成。KPMG安侯建業指出,台灣企業約98%屬中小企業,其中6成為獨資企業,且多為家族經營型態。由於該類企業資金來源單一,若受新冠肺炎衝擊也難以獲得其他資金,恐成重災戶。

KPMG建議,中小企業除了留意政府的紓困措施,可適當提出申請,降低疫情衝擊。此外,受到疫情影響,經濟活動下降、收入劇減,以及一連串的防疫措施等,造成企業成本增加,企業內部也應作好營運資金風險管理計畫,並建議平時就應審視自身的現金流量狀況;另一方面,則需確保員工健康保障,以降低營運衝擊。

同時,此波疫情也讓全世界看到供應鏈高度集中於中國的脆弱性,企業除應及早尋找替代廠商增加供應鏈彈性,也需重新規劃業務佈局,避免偏重中國或特定一國及區域製造的地緣風險。另一方面,企業也須加速數位轉型的腳步,包括營運流程優化、組織架構調整、人員重新訓練等。

為什麼一定要數位轉型?

企業為何需要數位轉型?最大目的在於「活下去」。我們都知道,台灣中小企業的經營優勢,在於彈性大、變動快,隨時可因應環境改變修正經營方針與策略;而數位轉型的要點在於調整企業自身來提供市場或顧客最需要的產品,這當中牽涉到組織、流程、科技、人才等調整。當中,最受注目的關鍵為科技與人才,《除了科技與人才,這件事才是「數位轉型」的關鍵!》這篇文章中提到,主事者大刀闊斧下去動的通常是組織,但最終是否做到顧客導向的決定關鍵,在於決策流程。

歷史告訴我們,企業文化與既定的組織結構、行政作業流程,絕不是任何單一員工可以抗衡,或者組個獨立的任務團隊就能改變的。因此,數位轉型的重點應在「轉型」而非「數位化」,企業主的心態及思維也需要調整。KPMG建議,轉型的心態及決心一定要作充分有效的溝通,並多加觀察其他企業運用數位轉型的例子,以確定轉型的目的與評估,而非盲目投資,才能藉由合適的數位化工具,加速流程效率與決策速度,提高數位轉型成功的機率,協助企業化危機為轉機。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之前曾做過一份台灣產業 AI 化現況調查,顯示在導入人工智慧的過程中,在 516 家企業中,僅有約有三成五的公司擁有人工智慧專責單位,而專責單位設立的方式將影響人工智慧導入的進程與成果。例如,若團隊設立於總經理室,將 AI 導入工作流程的比例較高;而以設置獨立單位者,AI 專案的數量最多,約有三分之一的公司已有 30 個以上的專案執行中。因此,企業要想成功數位轉型,從上而下的強大支持,以及在資源、技術與文化上做好充足準備都是必須的。

轉型永遠都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台灣的產業走到今天,似乎不得不轉,我們並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利;而數位轉型加上人工智慧,不只是全球的趨勢,也是台灣徹底改變產業體質的絕佳機會,這是產業 AI 化如此重要的原因。

關鍵時代,了解產業 AI 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