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達電腦技術長暨副總經理、廣達研究院院長,同時還是APEC企業諮詢委員會代表,看似技術高超距離一般人非常遙遠的頭銜,但訪談時卻用極為生動的比喻來形容人工智慧,令人豁然開朗且會心一笑。
「你們想,一顆蘋果掉到牛頓頭上,他就可以從這裡提出萬有引力定律,不需要蒐集資料跟數據,」張嘉淵反問:「如果一顆蘋果掉到機器人頭上呢?它會有什麼發現?」
張嘉淵是成大航太所博士,2000年加入廣達,目前負責廣達的前瞻產品研發、未來科技策略及全球研發合作,並主導智慧醫療及健康照護等新事業。2004年展開與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暨人工智慧實驗室(MIT CSAIL)的長期策略夥伴關係, 並擔任雙方研究合作計劃T-Party和Qmulus的計畫主持人及訪問科學家。
擔任廣達電腦集團「大腦」的他,形容自己的主要工作是「一直在想未來要做什麼。」早在30年前他就對人工智慧有所涉獵,在職涯中也隨時觀察相關技術的進展。「這波人工智慧主要技術基礎是類神經網路,」因此,張嘉淵對於人工智慧的定義是「仿生學」,他話鋒一轉:「如果這是大未來,我們現在其實只在腦神經皮層就玩得很開心,但未來,絕不僅只於此。」
所以,人工智慧真的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張嘉淵反問:「為什麼大家會不斷問這個問題?是不是因為我們現在的工作,其實並沒有發揮人類獨特的價值?」
「科技只是帶你到未來的工具,但未來是你要去想像、創造的,」張嘉淵說,這波的人工智慧,簡單而言就是以數學模型模仿人的腦神經模式,再加上大量由人製造出來的資料,輔以高速計算設備,因此產生極大的衝擊。他預估,當AI成為基本技能之後,將會產生巨大的典範轉移。
AI是工具,除非自己放棄人的價值,否則不會被取代
但也因為有很多重複的、機械式的工作被機器取代,人的本質與價值需要重新被挖掘與定位。張嘉淵指出,AI是另一個看世界的工具,或許可以找到不同的維度因此贏過人類,例如下棋。但是,「除非你自己放棄人的價值,否則不會被取代。」例如,現在有很多人研發出機器人手沖咖啡,溫度、口感、拉花都非常完美,他反問:「你喜歡真人手沖咖啡的感覺還是機器人?」
他強調,未來的世代中,AI和人是共存關係,會擴增人的能力而不是取代,「你懂得AI,AI加上你,會贏過不懂AI的人,而不是AI贏過你。」
人有許多不可取代的價值,現在的人工智慧是將「人的智慧」透過數位技術,讓我們能夠更透徹拆解問題、預測甚至決策,因此,人工智慧如果要有突破,會來自於對人類智慧與思考模式的更深入了解。所以,在學術界與產業界正在把機器教得愈來愈像人的時候,張嘉淵直言:「學校不應該把人教得愈來愈像機器。」
走在全球技術發展最前沿的他,怎麼教育孩子?張嘉淵家中擺滿了各種書,光是客廳書櫃的長度加總就有十幾公尺;他也帶著孩子一起看華格納的《尼貝龍根的指環》,用四個晚上聽完將近16個小時的經典歌劇。
他還跟孩子聊很多事情,像是螞蟻為什麼總是一隻跟著一隻繞遠路?「因為牠們只看著前面那隻螞蟻的屁股,」視野缺乏高度,不曉得其實有更近的路。還有,「老子、莊子讀的書一定沒有我們現代人多,否則秦始皇焚得掉所有書嗎?」但是,為什麼我們讀這麼多書還是沒有他們那麼聰明?
從小培養孩子的「海盜精神」
面對來勢洶洶的AI時代,教育應該培養孩子的專業能力與心態。專業能力的培養並不需要補習或苦讀,張嘉淵隨手捻來,例如看完《尼貝龍根的指環》之後,他請目前讀國三的孩子統計整齣劇中有多少人、分屬哪些族群、武器數量、什麼人拿什麼武器……等,這是最基本的統計分析。用科學方法先看出結構,接著再試著在40分鐘之內說出完整的故事,這整個流程其實就是大數據研究,專業能力也就在過程中逐步累積。
至於心態,張嘉淵用世界名著《金銀島》做比喻,他認為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海盜精神」,就是勇於跳上船、探索未知尋找人生寶藏的勇氣。怎麼培養呢?他笑說,這只能由家長以身作則。像他會在段考前一天帶著孩子離開書桌,到幾乎沒有人的棒球場一起打棒球。因為,做一點「壞事」,並不會影響什麼,卻讓小孩知道,並不用跟別人做一樣的事情,小小的冒險,反而會讓你發現另外的一片天地。
與其擔心AI會取代人類的工作,不如真正擁抱AI世代的精神,「成功的定義和模式都會被改變,」張嘉淵指出,唯有保持勇於冒險、創新的精神,不要一面倒地只訓練數位能力與工程師,因為科技不是未來,未來長什麼樣子,科技不知道,科技是帶你去未來的工具,「AI世代所需要的人才,必須有看未來的能力、強大執行力以及整合能力。」
給父母的建議:
未來的孩子要有想像未來的能力、創業的能力,也就是海盜精神,這必須由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才學得會。
Copyright©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 Taiwan AI Academy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