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媒體報導】奇美六位AI尖兵領軍 三招拉升智慧產線效能

【媒體報導】奇美六位AI尖兵領軍 三招拉升智慧產線效能

企業力挺〉捐款3000萬注資台灣AI學校

文 / 陳育晟 攝影 / 張智傑


來到奇美實業台南仁德總部,幾座雕像傲然佇立門口,反映創辦人許文龍的藝術品味。


成立於1960年的奇美實業,是台灣首家壓克力板和ABS樹脂廠商,看似難和人工智慧(AI)扯上關聯,卻其實早從七年前就已布局。


2011年,工業4.0概念首度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展出現,引起國際間廣泛討論,但要怎麼落實,當時莫衷一是。隨著工業4.0概念日益成熟,奇美也在兩年前每季召開自動化、智能化會議,由基層同仁提案,討論如何優化。


這段期間,奇美雖依舊穩坐全球ABS樹脂第一大廠寶座,但來自韓國、中國大陸追兵的挑戰,令奇美難以鬆懈。看到競爭對手布局工業4.0、導入AI,總經理趙令瑜愈看愈心急。


「AI在國外已經發展一段時間,如果台灣沒有準備AI人才,沒辦法跟國際接軌,」奇美一直深感人才不足。終於去年6月11日,一道曙光出現在眼前。


那天,中研院院長廖俊智透過國票金控董事長魏啟林牽線來訪,邀請奇美捐款,籌備財團法人科技生態發展公益基金會(簡稱科生會),協助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AI不可能單獨存在,一定要應用在不同領域,」當天廖俊智對所有奇美高層說,中研院過去從事「上上游」學術研究,若能和產業界一同打造製造實作平台,勢必對產業AI化、產業升級有幫助。


「聽他講到一半,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idea(想法),還沒向董事會報告就捐3000萬出去了,」趙令瑜的果決,讓奇美成為科生會六家捐助企業中,最快拍板定案的一家。


今年1月,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技術領袖培訓班開始在中研院開課,奇美也派了六位同仁北上,並花錢向中研院租宿舍,方便同仁上下課。


這六個同仁,分別來自工務、化工、資訊科技部門,「除了背景以外,還要有potential(潛力),再來就是要年輕,」趙令瑜表示。


這些員工即便人人是碩士,也都會寫程式,但上課卻聽不懂,只能打電話給生產總處副總經理李建興訴苦,甚至差點動了逃學的念頭。


「很多同學,來自不同的產業,背景也不一樣,大多是金融、醫療、媒體業的,」李建興好言相勸,隔行如隔山,要他們不懂就問。


三個月後,這六個同仁總算順利畢業,返回工作崗位。


同仁受訓後 扮演顧問角色

奇美實業行政總處副總經理陳世賢表示,被派去學習,其實不輕鬆,不只學程式開發,連高等數學、統計學也學,「但光懂這些是不夠的,最重要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申請出差費時,還得附上心得報告,並提出如何用所學改善生產流程的建議。報告必須經過每一層主管簽核,而奇美內部也規定,主管不能只寫「可」或打勾,要具體給評論。


李建興觀察,雖然主管不可能像下屬懂得多,但至少知道他們在上什麼課,漸漸也懂得皮毛。


與此同時,奇美也和成大環工系幾位教授產學合作開發智慧廢水處理系統,希望用AI找出溫度、氣候、營養等參數中,哪些會影響水處理的效能。當幾位教授要就此案進行期初報告時,李建興突然心生一計,找了兩位自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畢業、有化工背景的同仁到場聆聽。


針對數據處理、如何運用前面的資料預測未來,幾位教授均完整說明。但後來這兩位同仁提出建議,並指出哪些地方做得仍不夠精準,有待加強,問得他們直呼「背脊發涼」。


台下幾個主管這才發現,同仁經過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密集訓練以後,進步有多大。


奇美台灣員工人數約2200人,不太可能光靠這六個尖兵就撐起AI推廣,但至少能扮演顧問,提供意見。


升級硬體 抓出產線大數據

人才到位後,奇美的硬體也同步升級。李建興坦言,六個同仁當初到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上課前,帶著奇美亟需解決的問題去,但愈學卻愈覺得,帶去的資料量不足、品質不夠精,更糟的是沒找到重要的資料,問題就在於產線的感測器數量不足。


他們向高層提議在各廠房加裝感測器,以蒐集更多、更好的數據,交由AI分析。此提案獲得高層重視,很快就落實。


此外,過去奇美各廠房數據散落各處,均由人工統整,花了很多時間,卻還找不到癥結。


因此,奇美正推動「三年計畫」,把產線上所有大型電腦的數據抓下來並統整,某個產線發生問題,可以參考類似產線的數據,即時排解困境。


※ 本文感謝遠見雜誌授權提供


※ 原文內容詳見:奇美六位AI尖兵領軍 三招拉升智慧產線效能
  • 主辦暨執行單位:
    財團法人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
  • 協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 捐助企業:
    台塑企業、奇美實業、英業達集團、義隆電子、聯發科技、友達光電、新光人壽-新壽管理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