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企業到小公司,都想要跟上數位轉型浪潮,卻總是誤以為要用數位科技來帶動數位轉型。若沒搞清楚就盲目推動,想成功恐怕難上加難。
人工智慧與數位轉型可說是2019年最夯的兩個資訊技術潮流,也是各研討會最流行的關鍵字,預料這些注目在2020年仍會持續下去。
這兩者息息相關,經常看到兩者同時出現,但為什麼同時出現,可能是因為兩者都很流行,所以一起使用,這是其一;認為人工智慧是數位轉型的重要技術,這是其二;或是,因為人工智慧很重要,而人工智慧又帶動數位轉型,所以數位轉型也很重要,這是其三。
但人工智慧與數位轉型的關係並非如此簡單,前面三種說法都對,但也不夠完備。不希望各種似是而非的看法充斥市場,因此今天在這篇專欄與大家聊聊這兩者的糾葛。
從定義開始:人工智慧是所有能讓電腦做決策的技術,而數位轉型指的是,企業因應數位科技所帶來的市場變化而進行的轉型工作。
人工智慧的定義比較好懂,數位轉型則非常普遍被誤解。標準的錯誤認知是以數位科技來帶動轉型,這是錯的,事實上,數位科技是數位轉型的因,不是果。
以本質來看,人工智慧是技術,數位轉型是策略,它是企業因應數位顛覆的應對方法。
數位顛覆從哪裡來?由最近十多年的幾個資訊科技浪潮累積而來。
雲端運算是其一,社群網路是其二,行動裝置是其三,而人工智慧算是最後一根稻草,這四種數位技術的靈活運用,讓許多新的網路服務與商業模式變得可能,也讓現行的服務不再像從前那樣受歡迎及獲利,而商業模式的新舊更迭,就是顛覆。
人工智慧在數位顛覆所扮演的角色,我認為以目前而言,還不算是主角,充其量是最後一根稻草;主角仍在雲、行動、社群與其帶來的便利網路介面,例如 OpenID、行動條碼、行動支付等,這一波的顛覆還多著重在增加可存取性與可用性的階段。
因應數位顛覆,走得快的企業早已進行轉型。轉型過程中,需要重新調整的包含企業各種有形無形的資產組合,包括物質、財務、人力及關係等。這代表它們必須同時對組織、流程、文化及商業模式進行必要的重整,讓企業得以快速回應環境的改變,讓商業模式跟上市場的腳步。
那麼,人工智慧在數位轉型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我認為很重要,但也不用過度強調它。
首先,科技能力並不是數位轉型的重點。最容易理解的例子之一也許是Uber,它帶動新的商業模式,引起全球創業者的跟隨,但仔細研究它的科技成分,最重要的幾個元件為雲、GPS定位與地圖,這些技術沒有一個是Uber自己開發的,它只需要整合現有的科技,組合成新的營運平台。
數位轉型的成功與否,人力(尤其是領導人)、組織、流程、文化絕對是關鍵。除了鑽研科技的公司,世界上多數的公司都不需要自己鑽研最領先的技術,而是著重在運用企業的資產,根據市場的需求,以最有利的方式組合出獨特的產品與服務,在市場上取得獲利的空間。
當然,不是說科技對於數位轉型不重要,而是科技的實作能力(能不能在公司裡頭開發出來)相對不重要,但對於科技的正確認知絕對是轉型的成功關鍵。
有正確的科技認知與評估能力,才能幫助我們對於企業的人力、組織、流程、文化做正確的安排與導引,這才是科技與數位轉型之間最關鍵的連結。
對新技術不夠了解,在過去已有許多慘痛案例,未來也不會少。
其一是對新科技不切實際的想像,投入過多資源,最後發現產品可用性不高,也沒有增加價值,反而提高無謂的研發與維護資源。其二是過度保守,就像釀酒,每種新技術都要一段醞釀與發酵期,才能通過PoC(Proof of concept,概念驗證)與擴大影響力,並開始對主力產品與服務有財務上的幫助。
因此,若對於新科技只有人云亦云的本領,又怎麼能在對的時間點投入,在市場成熟前準備好呢?
更具體而言,若領導人對於人工智慧只有「聽說可以省很多錢」的認知,又怎麼能配置適當的資源,投入正確的人力,選擇適當的主題,並給予足夠但又不至於過多的耐心,來讓人工智慧幫助企業加強工安、提升良率、減少用電與污染、
提升轉換率、精準訂價,甚至幫助企業人才的選用育晉留呢?
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說,企業領導人對於科技不必是專家,但一定要對科技有足夠的認知,足夠到能夠評估資源與科技的使用成功與否。
以近幾年的區塊鏈與深度學習來說,企業領導人與高階經理人要達到這個程度真的不簡單,也因此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才會設立經理人班,協助中高階經理人擁有評估人工智慧專案的能力與認知。
總的來說,人工智慧與數位轉型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同樣都是流行的術語,同樣容易被誤解,也同樣經常被誤認為重點在技術,以至於它們就像兄弟,整天被拿來一起使用,甚至混用。
事實上,人工智慧與數位轉型,成敗的關鍵都在於整合、治理、組織、流程與文化中,這是兩者的最共通之處,也是為什麼有意者眾,成功者罕有的原因。
※ 原文刊登於:《天下雜誌》別再說人工智慧就是數位轉型!Copyright©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 Taiwan AI Academy 版權所有